龟形花蜱

Amablyomma testudinarium   Koch
   

  42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雌蜱 体大型,未吸血标本长宽约8.2×5.8毫米(包括假头),饱血个体达20.5×16.5毫米。
假头长。假头基矩形,侧缘微凸,后缘浅凹;基突不明显或付缺;孔区稍大而深,卵圆形,平行并立,间距约等于其短径。须肢长,前端稍宽;第2节长略超过第3节的2倍,表面均着生淡色细长毛。口下板窄长;齿式为4/4,最内一纵列齿较细小。
盾板呈圆三角形,宽胜于长,后角较窄而钝。表面大部分呈现珐琅色斑,只在颈沟后方、眼周缘及沿后侧缘留下不规则的黄褐色斑。刻点粗细不一,较为稠密,但分布不甚均匀。颈沟短而深,内弧形。眼大,突出而明亮。
气门板大而宽,呈圆角三角形。
足粗细中等,中部各肢节远端有浅色环带。基节I具2个明显的钝距,相互分离,外距较内距窄长。基节II—IV各具一很粗短的钝距,以基节IV的稍长。跗节Il—IV较驸节I短,亚端部急行收窄,末端及亚末端各具一尖齿。爪垫短,不及爪长之半。
雄蜱 体大型,长约6.5—7.0毫米(包括假头),宽约4.8—5.2毫米。
假头长。假头基矩形,侧缘略凸,后缘微凹或直;基突短钝,不甚明显。须肢长,前端稍宽;第2节长约为第3节的2倍,表面均着生淡色细长毛。口下板窄长;齿式为4/4,最内一纵列齿从前部1/4开始着生,而且较小;每纵列约8—9枚齿。
盾板宽卵形,前部渐窄,后部宽圆。表面几乎全被珐琅色斑覆盖,只留下4条略微隆起的亮褐色斑:靠假盾区后缘的一条粗大,呈镰形,其后与一条后中斑连接,后部的一对后侧斑短,指向后中斑的前端,但不汇合。刻点粗而稠密,分布大致均匀,紧靠缘垛之前稍.为汇合;在隆起的亮褐色斑上无刻点。颈沟短而深,内弧形。侧沟付缺。眼大,明亮。缘垛明显,长大于宽,其腹面具暗褐色小腹片(ventral scutes)。
气门板大,长逗点形,向后倾斜。
足长而粗壮,中部各肢节远端有淡色环带。基节I具2个明显的钝距,彼此分离,外距较内距窄长。基节II、III各具一很粗的短距。基节IV具一长距,长约为基部宽的2倍。跗节II—IV较跗节I短,亚端部骤然收窄,末端及亚末端各具一尖齿。爪垫短,不及爪长之半。
若蜱 未吸血标本体长约2.3毫米(包括假头),宽约1.7毫米。
假头长。假头基矩形,两侧缘大致平行,后缘直;基突付缺。须肢窄长,前端较粗,基部较窄;第2节长约为第3节的1.25倍,表面均着生细长毛。口下板窄长;齿式为2/2,每列具齿约7枚。
盾板略似心形,宽大于长,后角圆钝。表面褐黄色,靠近眼区色较深,无珐琅色斑。瓤点粗细不一,稀密中等,但不均匀。颈沟浅,浅弧形,末端超过盾板中部。眼大,扁平。
气门板逗点形,背突粗短,圆钝。
足长适中。基节I具2个粗短的钝距,相互分离,外距大于内距;基节II—IV各具一粗短外距,基节II、III的距约等,基节IV的略窄。跗节II—IV较跗节I短,亚端部逐渐收窄。爪垫约为爪长的1/2。
幼蜱 体卵圆形,后1/3处最宽,后缘宽圆。
假头长。假头基亚三角形,后缘向后浅弯,两侧角粗短。须肢窄长,端部和基部较中
部窄,第2节略长于第3节。口下板较须肢短,球棒形;齿式为2/2,每列具齿5或6枚。
盾板宽大于长,后端圆钝。表面光滑,无珐琅色斑。颈沟窄浅,略超过盾板中部。眼
扁平,明显。
足长适中,基节I—III各具一粗短的钝距,基节I的略较窄长,基节III的最宽短。跗节Il、III较跗节I短,亚端部逐渐收窄。爪垫约达爪的中部。

生物学

宿主 水牛、黄牛、马,山羊,犬,家猪,野猪,水鹿Cervus unicolor,虎;也侵袭人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地或田野,3—10月在宿主上常发现。为东洋区的广布种。

国外分布

日本,印度,斯里兰卡,缅甸,马来西亚,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,越南,柬埔寨,老挝。
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
附记 我国以往报道在云南、江苏发现的铜色花蜱Amblyomma cyprium Neumann(李长江,1962;张本华,1958),系本种的误订;报道在台湾的龟拟花蜱。Amblyomma yajimai Kishid(Maa and Kuo,1966;邓国藩,1978)系本种的同物异名。